(作者:符永涛)
文昌行坎市,静卧于文昌文教河畔,其今身为文教墟。老一辈人至今仍这般称呼它,名字里藏着旧时码头独有的烟火气。遥想当年,商船缓缓泊岸,卸货的脚夫肩负重物,沿窄长跳板艰难登岸,那弯腰弓背的模样,恰似“行坎而行”,这名字便随悠悠水波与匆匆脚步声代代相传。
“文教墟”之名始于清初,承载着当地人对“文风昌盛、教化大行”的美好期许。这期许并非无源之水:北宋时,海南第一位进士符确便从文教区域的田娓村(今属龙楼镇全美村)走出;至明代,文教河畔科举之风极盛,享有“一里三进士”的美誉——方圆一公里内,同朝涌现何测、邢宥、林密三位进士。文人汇聚的深厚底蕴,为这地名添了沉甸甸的分量。
清同治九年(1870)成书的《广东图说》中,它被记作“文教市”:“文昌县……又东南流经文教市,又屈西南流,与官宵港会”“青五图,城东四十里……有文教市”。古时“市”即集市,正是如今的文教墟。只是这名字多在官员与文人墨客间流传,乡下百姓口中,终究还是“行坎市”来得更亲切。
行坎市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土地十分独特。它虽依傍文教河,即便遭遇暴雨洪水泛滥,周边区域尽数被淹,唯独行坎市这片区域从未被淹过,当地人称其为“船型地”。正因此,为行坎市的稳定持久发展立下了坚实注脚。
它长期稳居文昌东部最大集市之位,在文昌乃至海南都颇具声名。规划用地超38公顷,东、南与田洋相连,西临文教河,北至大良亩村,这里装着当地百姓的柴米油盐,也镌刻着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轨迹。
一、远古起源:荒滩上的交易萌芽
行坎市的故事,要从久远年代说起。那时它还只是荒滩上初现雏形的交易点,起源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轨迹。文教河宛如母亲河,既滋养沿岸人家,也催生了行坎市最初的商业形态。自唐朝起,汉族陆续迁入文教区域;至宋、元时期,闽南汉人越聚越多,在河畔落地生根。
水路便捷之处往往易聚人气。元初,往来的渔民、农夫常在此歇脚换货:清晨阳光洒落河面,渔民扛着新鲜渔获,农夫挑着沉甸甸的杂粮,从四面八方赶来以物易物。渐渐地,一个简易交易点在这片荒滩上应运而生。彼时既无固定摊位,也无像样房屋,交易全凭口头约定,人们日出而聚、日落而散,荒滩上总算有了些许商业暖意。这股原始推动力,正与入驻原文教属地田尾村(今龙楼镇全美村)符氏渡琼始祖符有辰的后代,文教乌土村黄氏渡琼始祖黄光鼎、黄仲夔的后代,以及入扎根教河畔的邢氏始祖邢肇周、邢肇文兄弟等后代们始终末泯的贸易意识紧密相连。
二、明代发展:交易点的蜕变
时光流转至明代,行坎市在岁月洗礼中悄然蜕变。随着人口不断聚集,交易愈发频繁,交易点逐渐有了固定的时间与范围。这方“船型地”如坚固堡垒,稳稳托举着集市成长,规模日益壮大。
与此同时,文教河畔“一里三进士”的深厚文脉悄然浸润这片土地,让往来交易间多了几分崇文气息。就在这时,交易点逐渐有了“规矩”,为日后发展成正式集市搭建起基本框架,行坎市也由此正式迈开有序发展的步伐。
三、明清成型:乡间集市的崛起
当历史车轮驶入明清,文教河畔迎来前所未有的热闹。农业与渔业蓬勃发展:沿岸荒地被开垦成肥沃良田,渔业规模不断扩大,村落星罗棋布、彼此相连。儒家文化也如春风般吹进文昌,悄然改变着文教墟的交易风气——集市不再仅是商品交换场所,更是邻里交流情感的空间,人们秉持诚信、遵循礼仪,买卖间尽显和谐。
随着人气日益旺盛,原先的“河边墟”已无法满足需求。当地乡绅挺身而出,牵头在河畔划定区域、规整摊位,还搭建起瓦房商铺,行坎市至此初具集市规模。它与龙楼、昌洒、东阁等周边村镇往来密切、贸易频繁,逐渐成为文昌东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这一时期还形成“三日一墟”的传统:每逢墟日,周边村民纷至沓来,将集市挤得水泄不通。商品种类也日益丰富,早已不局限于海鲜、杂粮,手工农具、布匹、陶器等应有尽有。其中竹藤编织品尤为引人注目,竹篮、簸箕上精心编织的云纹(寓意吉祥)、连环纹(象征兴旺)等图案,将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内涵完美融合,成为集市上的标志性商品。铁匠铺的叮当声、杂货铺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鲜活的乡间集市“交响乐”,将行坎市的热闹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
四、民国繁荣:骑楼引领的商贸辉煌
明清的繁荣为行坎市奠定坚实基础。当历史指针拨向民国,行坎市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与变革:文教河畔与外界联系愈发紧密,华侨归来为墟市注入全新活力。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本地商人与东南亚华侨纷纷在此大展身手——华侨不仅带来资金,还引入南洋建筑理念,在墟中心建起七八十幢骑楼。行坎市仿若披上华美新衣,摇身一变成为文昌东部最大集市。
集市由东侧近四百米的新兴路与西侧等长的中兴路构成,两街交叉处称“三角街”。全墟设有两个肉类交易点,俗称“麻雀”,分别位于东侧新兴路街头与西侧中兴路街尾,其规模在文昌乃至海南的墟市中都名列前茅。
这些骑楼独具特色,巧妙融合南洋风格与本地特色:一楼开设商铺,绸缎铺里五彩斑斓的绸缎在阳光下闪烁光泽,吸引过往行人;药行中浓郁的草药香气弥漫,伙计们忙碌地抓药、包药;酒楼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食客们品尝美味佳肴、享受闲暇时光……各类商铺鳞次栉比,生意日益兴隆。二楼及以上作为居住空间,南洋生活方式与本地传统习俗相互交融,形成别具一格的居住文化。街道上的走廊不仅为行人遮风挡雨,更成为歇脚聊天的社交场所,满是生活烟火气。
骑楼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行坎市的风貌,更为商业发展开辟广阔道路。众多行业纷纷涌入,使行坎市稳稳成为文昌东部商贸中心。农户在此卖粮,脸上有光;渔民来此售鲜,透着自豪。墟日清晨,四方百姓如潮水般涌来,骑楼街道拥挤不堪,直至中午才渐散去,一派繁荣昌盛之景。
建国前后的漫长岁月里,行坎市设有侨批机构,服务周边乡村。侨批——这些饱含海外华侨深情的信件,不仅夹带着汇款单,更是连接华侨与家乡的情感纽带,蕴藏深厚家国情怀。如今,侨批已成为研究华侨史的珍贵资料,侨批文化也成为行坎市不可或缺的历史印记。它不仅是行坎市与海外华侨联系的重要纽带,更深刻影响了当地社会文化风貌:侨批中传递的家国情怀、商业理念及对家乡发展的关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行坎市人积极进取,为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然而,那段岁月里行坎市也历经磨难。日本侵琼时,在此修建炮楼、驻扎军队,并在文教河搭建木桥(使用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段沉重历史,为行坎市添了一抹深沉底色。
五、建国新篇:稳步发展的东部枢纽
新中国的成立,为行坎市带来发展春天。作为文昌东部核心集市,政府加大投入与建设力度:整治环境,修建古朴凉亭供民众休憩,墟区变得干净整洁、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合理划分交易区域,使集市运营更规范有序,商业活动稳健开展。同时,墟期从“三日一墟”调整为“二日一墟”,交易频率增加促进了物资快速流通,进一步激发商业活力。
随后,文铜公路穿墟而过,行坎市如虎添翼,成为文昌东部中心集市,辐射周边多个乡镇。在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它成为城乡交流的关键桥梁:农民在此换购工业产品,渔民售卖海鲜换取生活物资。即便在物资匮乏年代,墟日依旧热闹非凡,它宛如坚韧绳索,将分散乡镇紧紧相连,带动文昌东部经济稳步前行。
改革开放前,本地文教农具厂声名远扬:生产的打谷车畅销岛内外,打造的锄头、铁搭、犁耙等工艺精湛,成为行坎市工业发展的亮丽名片。随着时代发展,文教墟(行坎市)逐渐成为文教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逢佳节,舞龙舞狮、排球比赛等活动必不可少,既增添节日欢乐氛围,又彰显文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行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六、改革开放:现代集市的华丽转身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行坎市踏上快速发展征程。20世纪80年代起,乡城改造工程如神奇画笔,为行坎市描绘崭新画卷:老旧骑楼经过修缮,斑驳墙壁、古朴门窗依旧诉说往昔故事,内部装修却焕然一新、充满现代气息;墟场周边新建高楼大厦,开辟宽阔街道,泥泞土路变成平坦水泥路,交通愈发便利,行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交通改善是行坎市发展的关键。1976年5月,文教桥在原木质桥梁旁破土动工,1979年1月建成通车,全长184.2米,桥面净宽7米,极大改善了区域交通,仿佛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发展踩下加速踏板。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老桥渐难满足需求。2017年底启动改扩建工程,2018年10月新桥竣工通车,长205米,总宽19.5米。作为文城至铜鼓岭公路改建工程的配套项目,新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同时为文昌航天发射场提供重要辅助通道,成为区域经济腾飞的“助推桥”,推动行坎市在新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
这一时期,墟市形态也发生巨大变化:从“二日一墟(还分大市、小市)”转变为“日日大市”。无论何时,人们都能前来交易,集市从早到晚热闹非凡,行坎市的商业活力被彻底释放。
七、如今:新时代的多元发展
如今的行坎市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昔日乡间小墟。墟上的联东中学凭借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文昌东部最大的乡镇中学,培育出众多杰出人才——如原海南省人大委员会副主任符兴、原教育厅厅长符洪合(1961年海南行政区文科高考第一名,毕业于北大)、海南医科大学资深教授林连波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为行坎市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后劲。
墟上的文昌东部唯一中心卫生院,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专业,如同忠诚卫士守护居民健康。学校与医院共同构成区域的文教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了行坎市的民生保障水平。
商业区高楼林立:超市内商品琳琅满目,家电卖场业态齐全,服装店紧跟时尚潮流,处处彰显繁华。而最具烟火气的当属蔬菜批发市场:每天凌晨三四点,夜幕尚未褪去,菜农们便肩扛手提,带着新鲜蔬菜赶来;批发商们忙碌地称重、装车,将蔬菜运往文昌各地乃至海口。人声、车声、吆喝声交织,奏响充满生活气息的晨曲,演绎着行坎市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
如今的行坎市紧跟时代步伐,电脑店、手机店等现代化商店及各类服务业随处可见,为往来客商提供便捷服务。它不仅是传统交易场所,更是文昌东部重要的服务中心,以及文昌航天城不可或缺的保障服务基地。在新时代舞台上,行坎市正散发独特魅力,以崭新姿态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行坎市的发展历程,恰似一部鲜活史书:从元初的简易交易点,历经明清的乡间集市、民国的商贸繁荣,到建国后的区域枢纽、改革开放后的现代集市,它记录着时代沧桑巨变,承载着地方发展脉络。它不仅是一片地理空间,更是文教人心中的情感寄托与记忆归宿,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与不懈奋斗精神。
【编辑:陈旭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