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来源:中国网 2025-10-30 00:01

“新质生产力”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的高频关键词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型——从依赖“规模红利”转为倚重“创新红利”。公报明确提出,要以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新质生产力”,并继续强化“航天强国”“农业强国”的战略地位,彰显出中央决策层对未来五年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战略定力与前瞻布局。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十五五”规划的改革导向已超越以往“补短板”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抢占制高点”的进取战略。这不仅体现在对前沿技术领域的系统性部署,更强调从基础研究、场景应用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提速,本质是把科技创新从经济发展的“辅助变量”升格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数据印证趋势: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与此同时,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6%,企业采购数字技术金额同比增长10.6%,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步伐显著加快。

在制度层面,公报用“坚决破除卡点堵点”为统一大市场定调,意在用制度推动改革,把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海量应用场景和多元要素市场资源,快速转化为新技术迭代试错、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独特优势。这意味着,中国正从“市场换技术”的旧模式,迈向“市场育技术”的新阶段,依托本土需求孵化原创产业,再以成本和规模优势参与全球竞争。

创新不是口号,而是制度、资本、人才、场景同频共振的结果。谁能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谁就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未来五年,能否在量子信息、商业航天、深海装备等赛道培育出一批具有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将成为决定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跃迁的关键变量。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中国正以制度创新为牵引,以科技自立为核心,全面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这不仅是一场产业升级的攻坚战,更是一次发展逻辑的深层重构——创新,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底色与最强劲的动力源。(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蔡彤娟)

编审:蒋新宇 高霈宁 蔡晓娟


【编辑:陈旭颢】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国际记者协会”867138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