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8月31日電(記者 錢林霞)依託高鐵“一小時生活圈”,近十萬香港長者北上安家,十年增速超405%。相較於選擇在香港政府的“廣東院舍”養老,更多健康、行動自如的長者選擇“候鳥式”跨境生活。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構建“醫養結合”體系的背景下,“治未病”正成為跨境養老的新支點。深圳市老年保健協會會長李光在接受香港新聞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這種預防式健康管理,或許可以彌補香港養老體系在亞健康階段的服務空白。”
“治未病”精準狙擊香港長者健康痛點
香港長者普遍面臨慢性病困擾。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24年調研報告,40歲以下人群中約2%患有慢性疾病,而在65至69歲的人群中,這一比例激增至53%,80 歲以上則高達88%。每增加5歲,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將增加10%。香港醫務衛生局局數據預測,至2039年65 歲及以上及慢性疾病人數或達到300萬人。這將對香港醫療係統帶來沉重負擔。
港大深圳醫院的中醫科“一號難求”。
隨著越來越多的港人了解深圳,去深圳保健就醫的港人也迅速增加。港大深圳醫院作為深港合作三甲醫院,是港人首選,其口腔科、中醫科更是“一號難求”。數據顯示,2024 年第一季度門診港人達 4 萬餘人次。
深圳就醫便利度提升是主要因素,深圳多家醫院製作繁體字跨境交通指南、粵語導診宣傳片,加上香港“網紅” 體驗分享,推動港人從零售餐飲消費轉向醫療需求。
記者日前在深圳和禦道中醫治未病中心見到來自香港上水的陳伯,他說,每周一至兩次的跨境調理之旅,已成為他晚年健康的保障。“以前在香港看骨科至少要排三個多月,這邊當天就能做正骨推拿,脊椎問題控制得很好。”
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像陳伯這樣北上養老的香港長者群體正日益壯大。
從試探到信任:跨境中醫服務的十年進階
港人北上尋求中醫服務的歷程,折射出深港醫療融合的深度演變。
因應炎熱潮濕的氣候環境,香港民間一直都有以清熱生津、祛濕解毒的中草藥,煎煮成各式各樣的湯劑的習慣,蘊含防病保健的生活智慧。2025年5月14日,香港特區政府《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首次納入中醫院,針對香港長者常見病、慢性病,定製涵蓋中醫體質辨識、針灸推拿、中藥調理等特色服務。
“十年前第一次陪母親來深圳針灸,開始有些擔心。現在經常陪她來,因為服務好,價格不貴。”香港退休教師陳女士回憶道。當時跨境醫療尚處萌芽階段,港人多因價格優勢試探性接觸。轉折發生在由2023年,香港特區政府將長者醫療券使用範圍擴展,跨境醫療進入快車道。
如今在深圳,中醫服務的“港味”越來越濃。多家醫院設立粵語導診服務,和禦道等機構在福田口岸開設志願服務站,為港人提供體質檢測和健康咨詢。深圳市衛健委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爲港澳人士提供了64萬人次醫療服務,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羅湖區人民醫院、中大八院等是服務境外人士比較多的公立醫院。
“年長者不是等疾病爆發才治療,而是從根源調理體質。”李光介紹,“香港人健康意識更為前瞻,隨著他們對中醫的認識越來越普遍,未來治未病的香港人比例將會大幅度提高。
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CHARLS)數據庫顯示,發現中醫診療對慢性病老人健康滿意度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并通過健康狀況改善發揮中介作用。隨著針灸、推拿、拔火罐等中醫特色療法風靡國際,中醫治療亦逐漸從香港長者的小範圍選擇變成香港年輕人健康生活的新愛好。
大灣區醫療雙向流動新趨勢
儘管北上就醫港人占香港整體門診比例不足1%,但特區政府推動救護車跨境互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等,大灣區醫療融合聚焦醫護、藥械、患者雙向流動,目標是實現服務同質化。
在福田區“康養網紅打卡基地”,瑤藥熏蒸館飄散著草本清香,壯族醫師正為香港長者做筋膜理療。這個由政府推動、和禦道等機構共建的特色基地,正成為跨境養老的創新載體。
“民族醫藥是塊瑰寶,我們引入20多個民族的特色療法。”李光介紹,基地將民族醫藥引入社區藥店及康養商鋪,香港長者在此可體驗佘族艾灸、苗藥足療等特色服務。更值得關注的是科技賦能——老人佩戴的智能手環實時監測生命體征,數據直傳家庭醫生;AI系統根據體質辨識結果推送養生食譜。
這種“社區嵌入式”康養模式正在深港兩地蔓延。光明國際中醫藥港建成智能煎藥中心,為香港長者提供代煎配送服務;前海深港國際醫院規劃開設跨境遠程問診專區。深圳市衛健委中醫藥處處長劉冬雲透露:“深圳正構建‘15分鐘中醫藥服務圈’,未來三年將實現社區全覆蓋”。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的推進,深港醫療資源加速流動。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開展人才培養合作;深圳起草的中醫藥ISO國際標準正為香港提供參考。
記者同時觀察到灣區呈現出雙向就醫趨勢,港人北上進行基礎治療,內地患者南下香港尋求疑難雜症診治,如養和醫院2023 年通關後內地患者增多,體檢預約排至 7 月下旬,病床使用率超 80%。
從跨境醫療支付破冰,到康養社區共建,再到中醫藥標準互認,這條養老之路的背後是大灣區民生融合的深層脈動。當香港長者們在深圳社區打著太極、喝著養生茶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跨境養老新圖景正逐漸清晰。 (完)
【編輯:陈旭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