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虎访黄努卫:共话黄宾虹艺术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国际传播

2025-11-02 08:35

核心提示:在国际记者协会主席林虎与资深学者黄努卫的对话中,黄宾虹不再是尘封的历史名字,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这场跨越领域的对话,与全国正在举行的黄宾虹诞辰160周年纪念活动相互呼应,揭示了一代艺术宗师在今天的独特价值。

本报记者 专题报道

日前,国际记者协会主席林虎拜访了资深文化学者黄努卫先生。在这场充满文化温度的交流中,双方围绕黄宾虹艺术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国际传播路径展开了深入对话。此次拜访恰逢黄宾虹诞辰160周年全国系列纪念活动高潮,使这场对话超越了寻常的学术探讨,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文化实践。

艺术精神的当代回响

2025年,近现代艺术巨匠黄宾虹诞辰160周年。从杭州、北京到深圳、安徽,全国多家文博机构相继推出系列纪念活动,带领观众走进这位山水画宗师“浑厚华滋”的艺术世界。

“黄宾虹先生笔下那片山水境界,在160年后的今天,依然滋养着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黄努卫在会谈中指出,这正是他与林虎主席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如何让这份深厚的文化遗产在当代产生更广泛的共鸣。

图片1.jpg

林虎主席对此深表认同:“黄宾虹的艺术成就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他的‘浑厚华滋’不仅是艺术风格,更是一种文化态度和精神境界。”作为国际传播领域的媒体专业人士,林虎特别关注黄宾虹艺术理念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

多地联展:致敬与传承的盛宴

今年四月,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推出的“天地人——纪念黄宾虹诞辰160周年艺术展”拉开了纪念活动的序幕。展览汇集160余件(组)黄宾虹的经典作品、珍贵画稿、手稿及收藏古物,分为五个单元全面展现其艺术探索轨迹。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在开幕式上强调,黄宾虹是真正的“画之大者”,“他师法古人,突破前人,博采众人,终其一生都在不停自我超越。”

与此同时,在黄宾虹的祖籍地安徽歙县,一系列以“虹庐传薪”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也隆重举行。中共歙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蔡广琴表示:“黄宾虹出生于金华,成长于歙县,他集文史哲、诗书印同体入画,其作品既有江浙的秀美、也有徽州的浑厚。”
八月,深圳美术馆推出“爱好溪山为写真——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大型专题展览。近200件黄宾虹各时期山水作品及文献资料,系统化地展现了这位艺术大家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张力。

墨韵千秋:从传统中创新的智慧

黄宾虹(1865-1955)的艺术生涯堪称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缩影。早期受新安画派影响,风格疏淡清逸;中期广收博采,画风趋于苍厚清润;晚年独出机杼,形成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独特风格。

在近代中国画面临西方绘画冲击的背景下,黄宾虹呼吁“筑基于笔,建勋于墨”,以期重振民族艺术。他从金文、契刻刀法中寻绎出书法的用笔法则,创立“平、圆、留、重、变”的用笔五法,并总结出“浓、淡、破、泼、积、焦、宿”的用墨七法。

黄努卫向林虎特别阐释了黄宾虹“写生之道”的当代意义。“黄宾虹一生重视写生,足迹遍布大半中国。但他的写生不是单纯模仿自然,而是重在‘图绘自然性灵,借物寄情咏怀’。”这种创作理念,对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特性,具有重要启示。

金石入画:文化自信的实践

在给傅雷的信札中,黄宾虹曾直言:“画有民族性,无时代性。虽因时代改变外貌,而精神不移。”这一观点引起了林虎的浓厚兴趣。

“黄宾虹从金文、契刻刀法中寻绎出书法的用笔法则,完成了书法笔法向山水画笔法的转换。”黄努卫讲解道,“这种‘金石入画’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黄宾虹在乱世中坚守文化自信,用艺术唤醒民族精神。晚年,他将毕生珍藏捐献给国家,留下“国画之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等箴言。1955年黄宾虹去世后,其家人秉承遗志,将他遗留的自作书画5000多件、收藏的古今书画1000余件、古印近900方,以及大量文物碑帖藏书全部捐献国家,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最为完整的艺术体系捐赠。

虹庐传薪:历久弥新的文脉

十月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写意文脉——第三届黄宾虹学术提名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本届展览集结当代中国画领域卓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及理论家,选定60位中国画家及其参展作品,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汇集一堂,全景式地展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风貌与发展脉络。

与此同时,在嘉德艺术周举办的“却顾所来径——黄宾虹家珍特展”,首次公开百余件家藏瑰宝,为观众提供了走近黄宾虹的全新视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博物馆的展览中,同步推出了“他界——黄建年花鸟艺术摄影作品展”。作为黄宾虹之孙,黄建年虽然没能直接继承祖父的笔墨世界,但拿起了相机,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延续了对自然的观照和对生命的关怀。这一细节,成为黄宾虹艺术精神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

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会谈中,林虎与黄努卫均认为,黄宾虹的艺术理念对今天的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

“黄宾虹先生曾说:‘画有三不朽:用墨不朽、诗书画合一不朽、能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不朽。’”黄努卫引用道,“这种对‘不朽’的追求,本质上是对文化永恒价值的追求。”

林虎则从国际传播角度补充说:“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黄宾虹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真正的文化传播,不是简单展示异国情调,而是分享那些具有普遍人类价值的精神追求。”

黄宾虹曾经说过:“江山横截交错,尚有不如图画之处,必待人工之剪裁。”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艺术创作的奥秘,也暗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真谛——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既扎根本土,又胸怀世界。

如今,在黄宾虹曾经居住过的杭州,在孕育他艺术的徽州,在无数他未曾踏足的城市,他的艺术精神正跨越时空,在新一代艺术家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林虎与黄努卫的这场对话,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最佳印证。那浓淡干湿的变化,那层层积染的墨色,讲述的不仅是山川草木,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精神传承。通过这样的对话与交流,黄宾虹的艺术精神将继续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寻找新的知音,激发新的创造。

【编辑:陈旭颢】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国际记者协会”867138298@qq.com